我是誰?為了誰?--切實把握黨的群眾路線精神實質(zhì)
時間:2013-08-22 | 瀏覽: | 來源:
黨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到黨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線、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要力求學習深一步,切實把黨的群眾路線的精神實質(zhì)把握準、理解透。筆者認為,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起碼要弄清這么幾個問題:為了誰?依靠誰?聯(lián)系誰?我是誰?這些基本問題搞清楚了,就能為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思想基礎。
為了誰?“為人民服務”
世界上任何一個政黨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標和價值追求。為誰立命、為誰謀利始終是一個根本性、方向性的問題。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xiàn)人民解放和幸福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融入到全部的奮斗實踐中。從打土豪、分田地,到讓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90多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除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chǎn)黨沒有任何自己的利益。
1944年9月8日下午2時,張思德烈士的追悼大會在延安舉行,毛澤東在會上致悼詞。正是在這次講話里,毛澤東概括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隨后,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對這一思想作了進一步闡發(fā)。在《論聯(lián)合政府》的報告中他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
也是在這個報告中,毛澤東指出:“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這句話如果和司徒雷登在總結國民黨失掉大陸的原因時說的一段話對讀,就更能顯示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的深遠意義。這位美國駐華大使說:“整個來講,不論是對中國的民眾(特別是農(nóng)民),或者是對國內(nèi)國外的觀察家,共產(chǎn)黨都能給他們這樣一種印象:她是全心全意致力于人民事業(yè)的,她真正希望促進中國的民主事業(yè),希望中國在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中獲得一個真正獨立而強有力的地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黨對廣大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按照黨的十八大的統(tǒng)一部署,當前我們廣大黨員干部一定要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努力在解決作風不實、不正、不廉上取得實效,在提高群眾工作能力、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上取得實效。
依靠誰?“一切依靠群眾”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活動的主體和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毛澤東反復告誡黨員干部:“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可能得到起碼的知識?!薄爸挥凶鋈罕姷膶W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眾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頭上的貴族,那末,不管他們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眾所不需要的,他們的工作是沒有前途的。”
在解放戰(zhàn)爭中,毛澤東曾為郟縣縣委題詞“站在大多數(shù)勞動人民的一面”,這其中隱藏著一段艱苦歲月中催人淚下的故事。當時胡宗南大兵壓境,郟縣是國民黨軍隊伸入解放區(qū)的一根“釘子”,必須堅決拔掉。
要打仗,3萬多西北野戰(zhàn)軍將士就要吃飯。郟縣之戰(zhàn)前,上級給該縣的任務是,要準備夠3萬軍隊吃3天的糧食。郟縣只有10多萬人口,土地貧瘠,糧食本來就很困難,下派這樣的任務,可以說是勉為其難。但是,郟縣人民義無反顧,沒有絲毫討價還價,接下了這個任務。全縣老百姓把自己的口糧和已經(jīng)堅壁清野的能夠找到的糧食都拿出來,供軍隊吃了一天;第二天,把田里沒有成熟的青苗割了,又供軍隊維持了一天;第三天,實在沒有辦法了,就把養(yǎng)的羊和驢都殺了,又維持了一天。老百姓相信共產(chǎn)黨,把糧食都給了部隊,自己只能吃“觀音土”,最后一天,郟縣被打了下來。
毛澤東把“一切依靠群眾”概括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他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jīng)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具體到我們的工作實踐中,這就是要有真心、誠心和虛心的態(tài)度,要真正尊重群眾,拜群眾為師,向群眾請教,善于集中群眾的智慧,激發(fā)群眾的創(chuàng)造,從群眾中找到創(chuàng)新思路、改進工作的源頭活水。
聯(lián)系誰?“密切聯(lián)系群眾”
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我們黨的三大作風之一,也是群眾路線的重要內(nèi)容。在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年代,我們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非常融洽,猶如血肉關系、魚水關系。井岡山時期有一首民謠傳唱至今:“蘇區(qū)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nóng)?!焙推浇ㄔO時期、經(jīng)濟社會轉型時期,干群關系、黨群關系遇到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zhàn),密切聯(lián)系群眾顯得尤為迫切。聯(lián)系群眾有個方式方法問題,如地方黨政干部下村包戶與群眾實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進步),部隊團以上領導和機關干部下連當兵與連隊官兵實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學習、同訓練、同執(zhí)勤)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最根本的還是增進對群眾的深厚感情,只有在感情上同廣大人民群眾真正融為一體,時刻明白自己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關系,時刻想著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時刻裝著群眾的冷暖疾苦,時時處處為廣大群眾謀大事、謀難事,辦實事、辦好事,才能真正把“為群眾服務”落到實處。
1980年7月10日,鄧小平到四川省成都市簇橋公社五大隊第二生產(chǎn)隊視察沼氣建設。在生產(chǎn)隊的沼氣動力房,他向當?shù)馗刹恳灰辉儐栒託獬氐男藿ā⒐芾矸矫娴膯栴},隨后又來到社員吳紹清家。站在吳家的沼氣灶前,鄧小平仔細地觀看了爐灶、爐具,還彎腰仔細研究沼氣管是如何通到灶里去的,然后和吳紹清拉起了家常。他先問,燒一鍋開水要多長時間,能不能炒菜,吳紹清都一一作答。談話中,鄧小平突然提了一個問題:“嗨,你這個火炒腰花行不行?”吳紹清回答:“炒份把還可以,炒多了不行?!编囆∑铰牶笮α?。
只有親自下廚房做飯的人才能明白鄧小平這一問的含義。腰花要大火爆炒才好吃,鄧小平其實是用這一問了解沼氣火力有多旺,究竟合不合農(nóng)民的需要。如果花錢費力建了沼氣,農(nóng)民卻連個腰花都不能炒,那這個沼氣就不能算合格。
不真正了解農(nóng)民,不真正心里裝著人民,是問不出“炒腰花行不行”這樣的問題的。而人民看我們的政策,看我們的干部,也是從一件件“炒腰花行不行”的實效中積累起來的。
我是誰?“既是學生,又是先生”
強調(diào)堅持群眾路線,并不是否認領導者的作用。恰恰相反,黨員領導干部在堅持群眾路線中,肩負著教育引導群眾、組織凝聚群眾、影響激勵群眾的重大責任。在“我是誰”的問題上,黨員領導干部還要確立“既是學生,又是先生”的理念,要有來自群眾、高于群眾的責任意識。這是因為,群眾的歷史認識與實踐創(chuàng)造往往是自發(fā)的、不系統(tǒng)的和分散的,需要領導者把群眾的活動統(tǒng)一和協(xié)調(diào)起來,把自發(fā)的創(chuàng)造活動上升到自覺的高度,把不系統(tǒng)的活動系統(tǒng)化,把分散的活動集中起來。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觀點,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要堅定地依靠群眾。但在另一個方面,群眾的力量只有通過干部才能組織起來、開發(fā)出來和凝聚起來。有了黨員干部的領導,群眾才知道往哪里走,跟誰走。所以,毛澤東強調(diào)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彼€說:“任何有群眾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較積極的、中間狀態(tài)的和比較落后的三部分人。故領導者必須善于團結少數(shù)積極分子作為領導的骨干,并憑借這批骨干去提高中間分子,爭取落后分子……無論是執(zhí)行戰(zhàn)爭、生產(chǎn)、教育(包括整風)等中心任務,或是執(zhí)行檢查工作、審查干部和其他工作,除采取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以外,都須采取領導骨干和廣大群眾相結合的方法。”
在貫徹群眾路線的過程中,要注意防止兩種傾向,一種是脫離群眾的命令主義傾向,一種是跟不上群眾要求的尾巴主義傾向。要通過思想政治領導、政策法規(guī)引導、自身形象引導、依靠典型引導、依靠輿論引導等方式,弘揚積極因素,抑制消極因素,把群眾的力量凝聚起來,把群眾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出來。